实用工具

古诗>

苏轼写的《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》-《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》全文译文和注释

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

朝代:宋代 | 作者:苏轼

2024-09-08 09:29:56


七千里外二毛人,十八滩头一叶身。

山忆喜欢劳远梦,地名惶恐泣孤臣。

长风送客添帆腹,积雨浮舟减石鳞。

便合与官充水手,此生何止略知津。

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的译文和注释:

译文

从七千里外贬谪来的毛发斑白之人,如一叶孤舟在险恶的十八滩头飘零。

思念故乡山水使我忧思成梦,地名叫惶恐滩更让我忧伤。

长帆受风,如大腹鼓起,雨水暴涨,不见了水流石上的波纹。

我应当为官府充当水手,因为我一生经历的风浪实在太多太多。

注释

二毛人:黑白头发兼杂的老年人。

十八滩:在赣江险处,惶恐滩即其中之一。

孤臣:失势无援之臣。

帆腹:帆受风,鼓起像肚腹,故称“帆胰”。

石鳞,像鱼鳞一样的石头。

知津:《论语·微子》:“使予路间津焉。”问津,夸义为询问渡口,后人常借用作请求指点。这里“问津’即识途,语意双关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张德杰编著.唐宋诗词十大家 苏轼诗词 插图本:济南出版社,1995年10月:195


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的背景:

  宋哲宗绍圣元年(1094年),主张变法的新党重新被大宋朝廷重新起用,元祐旧臣遭受打压。苏轼在河北定州知州任上,先后被贬官到广东英州、广西宁远军、广东惠州。苏轼在赴惠州途中,乘船入赣江,经过江西万安县的惶恐滩。面对险滩,前途渺茫的诗人苏轼,以达观的精神,写下了这首诗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刘乃昌选注.苏轼选集:齐鲁书社,2005年09月:129

2、萧东海等编注.历代诗人咏庐陵:江西高校出版社,2006年5月:28


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的鉴赏:

  这首诗首联写出了当时极其艰难危险的处境,在远离京都七千里外,水流湍急的险恶的惶恐滩上,诗人仿佛像一叶小舟,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。巧妙的数字,强烈的对比,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。诗人用“七千里外”和“十八滩头”、“二毛人”和“一叶身”形成强烈的对比,将诗人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,生动展示在读者面前。

  “惶恐滩头说惶恐,零丁洋里叹零丁。”文天祥这一名对大概是受苏轼这联诗的启发才写出来的,而两人的心情确有不少相似之处。但苏轼绝没有柳宗元“孤臣泪已尽,虚作断肠声”那么凄惨,毕竟还有家乡的“远梦”,这喜欢虽是淡淡的,却可抵销一些孤臣的惶恐。谐音双关修辞手法的运用,增添了许多机趣,一语双意,并蒂同枝,妙合无垠,令读者产生无穷的兴味。

  颈联两句所写不只是行船的情境描写,又有象征的暗示,轻快旋律,恰好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。诗上半篇的低沉凄凉一扫而空。“行路难,行路难,多歧路,今安在?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!”李白《行路难》的诗句浮上诗人的脑海,虽然此时他没有李白那么充满信心,却也不乏坦然自适,不乏达观豪放。

  尾联苏轼充满自信地说:“我一生长途行船,经历多少大风大浪,岂止是知道几个渡口而已。”所以,诗人没有愁眉苦脸,却有诙谐和幽默,说自己可以为官家当“水手”,这官船要走的路早以娴熟在心,还要向谁去问津。蔑视与嘲笑到此融为一炉,真是嬉怒笑骂皆成诗。倘若苏轼能过像宋仁宗所希望的那样,早早就成为水手长──宰相,恐怕宋徽宗、宋钦宗也不至“坐井观天”于异域他乡。

  这首诗前四句表现自己被政敌迫害、晚年被贬谪的凄凉情况,格调低沉。接下来的四句描写行船的情境,格调也有凄苦转为豪放,沉重转为轻快。因为,苏轼是一个性格坚韧、胸襟开阔的诗人和哲人,面对再次降临的人生劫难,他以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去面对。

{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}

古诗工具简介:

  • 栏目:教育工具
  • 使用次数:142000 次浏览
  • 更新时间:
  • 古诗工具链接:https://www.57cha.com/gushi

古诗大全通常指的是收录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合,这些诗歌不仅包括了著名的唐诗、宋词、元曲,还可能包括了先秦、汉魏六朝、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的诗作。它们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。